您的位置:首页 >娱乐综艺 >

新春年俗---"讨糍粑"

时间:2022-02-09 16:30:30 来源:学良议事

文:郑学良

现在人们普遍的感觉就是年味淡了,这里即有人们对过年的不同时期对比以及个人直接感观,也有社会发展、人们生活娱乐理念方式带来的变化因素,在构思此文时,刚好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文章,说现在的年味变淡了,其中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春节“叫化子文化”的消失,这不一定正确,但是却说出了一个事实,即过去在农村过春节,曾经存在和流行一种“叫化子”现象和文化,在小编的家乡同样也存在,时间集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前期,一到了春节,送摇钱树、送春牛、唱莲花落、打鱼鼓、打三棒鼓的络绎不绝,确实给春节增添了不少热闹,其中主要的讨赏物及打赏物均为米糍粑,我们当地把这一现象统一称之谓“讨糍粑”。

其实“讨糍粑”只是一种俗称,可能描述不完全全面和准确,因为“讨”的方式、行为及主体身份都是不同的,这里即有家贫者趁春节之间乞讨求得较好的收获,也有那些灵泛之人以表演送祝福的名义进行的营利活动,可以这么说,“讨糍粑”即是一种现象,也是一种文化。大概分为以下几种:

一种是真乞讨。上世纪农村大集体年代,农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,即使在平时,也常有幼小失怙的孩童及较年长的老人为了裹腹出来乞讨,讨要物就是一碗饭或者一把米,人们一般俗称为讨饭(米),在春节,这种现象就更多了,主要是趁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、利用人们善良的心理以求得较好的收获,说实话,对春节上门来乞讨的,主人往往抱有较大的同情心,那时一般还没有职业乞丐之类,大过年的,不是家贫谁愿意啊,往往会比平时更加慷慨,接过主人家施舍的糍粑,乞讨者也都会说着吉利话:越舍越有,千恩万谢而去。

一种是以送祝福的名义进行。以送摇钱树、打莲花落、送春牛为代表,这些借助于手上的道具、唱着固定的唱词,挨家挨户来送祝福,求得主人家的打赏。以送摇钱树为例,砍下一根丫字形榆树枝,系上一块红布,一进入主人家,就自顾自说唱起来:“摇钱树到你家,人也发来家也发。左边一蔸摇钱树,右边一个聚宝盆,早落黄金夜落银。一日落四两,四日落一斤。别人捡起无用处,主家捡起留田土”等等。同样,打莲花落、送春牛的也大抵如此,只是莲花落的道具是二块竹板、唱春牛的道具是一只纸糊的牛模型,唱词也都是四言八句、固定俗套的吉利话,对此类活动,就如同后来街上流行的舞龙舞狮向商铺讨钱财一样,是不受当时村民欢迎的,其一,从事此类活动的人按当时社员的说法是不太正经的人,虽头脑较为灵活,但不免有点好吃懒做、投机取巧,正儿八经、踏实做阳春的人是不会干这个的,其二,那时社员家经济条件都不一样,也有家境一般甚至较差的,而这些送祝福的都是挨家挨户来,自然也使一些家贫者为难,给糍粑吧,心痛,不给吧,大过年的又怕这些人背后“诅咒”坏了兆头,惹不起总还躲得起吧,一些社员家听到这些人来村子后,干脆锁上门到一边玩乐去了。

一种是以表演的形式靠主家打赏。以唱(打)鱼鼓、打三棒鼓为代表,如果说送摇钱树、送春牛只是一种低端表演的话,那么唱鱼鼓、打三棒鼓等则是一种较高端的表演了,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,从事此类活动的人要求也较高,一般要具有相当的艺术功底。这种活动在当时是受人欢迎的,除了表演者身份、表演内容外,对上门的主人家也是经过选择的,这样就避免了家贫者的尴尬。以唱鱼鼓的来说,表演者一般均是当地较为年长、走南闯北阅历丰富的人,平时社员家有婚丧喜庆之事有时也会邀请其上门来表演,在各个村落均有相熟的人或者艺术同行,在春节之机,会选择熟识的人家或者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来上门唱上几句,图个喜庆热闹,与平时唱的历史传奇、经典故事不同,春节上门来唱均是应景之作,确实唱鱼鼓者思维反映敏捷、说唱功底也较为深厚且接地气,见什么就唱什么,而且唱词要押韵,如进门看见主人在忙,就会唱“主家夫妇你很忙,胜过别人坐银行。生个女儿嫁高官、生个儿子做状元”,看见主人家火塘上方挂满了腊肉,又即兴唱起来“主人腊肉挂满炕,全家日子喜洋洋,人人晓得你富有,辛勤持家传四方”,这种风格,像极了香港歌星张帝的现场演唱。对唱鱼鼓者,主人家往往还会敬烟献茶,唱毕后,不需唱鱼鼓者开口,主家自然会送上礼物,除一二个糍粑外,好面子的人家还会打赏二毛五毛甚至块把钱。至于三棒鼓,则又胜唱鱼鼓的一筹,一是人多,表演者至少三人以上,二是除说唱外,还要敲锣打鼓和杂耍(摔飞刀),当然表演三棒鼓的也就不能随便选择主人家,一般都是事先约定或邀请,要征得主人同意,相请和选择的一般是当年新娶亲、建新屋人家,或者是村里有能耐、爱面子好热闹的人,表演者就在主人家门前的地坪上支起鼓架,咚锵咚咚锵的声音敲起来,也吸引村里的男女老少来观看,这时主人也感到极有面子,搬出家中所有的长短板凳供四邻右舍坐,并不时给年长者敬烟,那表演者也愈加卖力,其中有一人负责说唱,说唱的也是一些村民熟悉和喜爱的历史人物和故事,现在仍记得当年听过的一段说唱,是讲《三国演义》赵云救阿斗那一段:“常山赵子龙,浑身是胆,长坂坡大战曹军,七进七出,枪挑曹营将领五十余名”,人们也听到津津有味,我们那时年少,除了听唱段外,更是对摔飞刀表演着迷,摔飞刀,就是表演者用三把有木柄的尖刀,左右手依次序向上抛,然后分别接住再抛,中途即不能使尖刀落地,同样又要保证手接的时候要接住木柄那一端不至于手受伤,当时觉得好有功夫好有范,以至于一段时间内,我们放学后一有空闲时间,也学习练,当然道具由刀变成了石块或土坷垃,练了一段时间后,也习练得有模有样。三棒鼓表演完后,打赏物就不再是糍粑了,而是“茶钱”,所谓“茶钱”,就是主人用一只茶盘托着,上面封有几包香烟及一定的现金红包作为打赏。要说明的是,三棒鼓这种动用人多且又需主人家用现金赏赐的活动,在生产队前期是作为“四旧”活动严格禁止的,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,虽生产队还没解散,但彼时思想已开始开放、社会开始包容、对社员的管控也已松驰,所以就恢复和出现了这种活动。


郑重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。